偶然在电梯里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在哭着闹着向家长要看抖音的时候,心生感慨,想聊一聊关于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信息流产品和读书的话题。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信息的触达更佳容易,获取到的信息更加的多元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从信息匮乏的状态一步踏向了严重的信息过载。每天有太多信息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在如此众多的信息中,我们已经很难快速有效的甄选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各类推荐引擎和信息流产品也应声而出。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而最终它导向的结果,还要看使用技术的人。一旦涉及到人的问题,就绕不开人性。不论是信息流产品的设计者还是信息流产品的使用者,都对这种能够快速满足人对新鲜感获取需求的产品报以极大的热忱。从使用者角度讲,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快速被推荐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在一刷中,充斥在自己小小手机屏幕上的各个标题都是想点进去的。于是乎在一次次的点击、查阅和停留的过程中。基于机器学习的推荐算法又在飞快的了解着我们,将更多信息远远不断的推送到我们眼前。在我们消耗时间的同时,一次次随着内容曝光的广告,也使得信息流的开发者赚的盆满钵满。
而与此同时,原本看似一件双赢的事情,慢慢变了味道。面对各类的信息流产品,究竟是我们选择了信息,还是被选择了信息。信息流产品的运营者慢慢不满足于用户一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转而是想把大家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一个简单的逻辑,只要刷的时间足够多,曝光的广告也就足够多。因此,信息流产品的目的从提高获取信息效率转而成了如何更多的消耗大众的时间。
不得不说,其实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一切都非常的符合“逻辑”,只要反向推理,总能找到无数的解决办法。曝光更多的广告这件事可能很难,但是一旦转变为让大家对着这一块小小的玻璃屏幕消耗更多的时间,似乎事情就变得相对容易了那么一点点。毕竟对于信息流产品的运营者还有两大工具可以用,一个是数据,一个是人性。
首先说说数据,从内容角度,基于已有的各类用户数据,运营者可以轻松的知道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是什么,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然后基于这些已有的先验经验,为“冷启动”的新用户准备更多此类内容,使得很多人大概率第一次刷,就找到自己能点进去的内容(基于人性,你懂的,但不能细说)。从用户的行为数据角度,运营者可以清楚的知道,用户因为什么而停止了继续刷信息流。为了照顾好用户的情绪,为了用户“体验”,某个已经成为短视频代名词的产品,为了让用户感知不到播放器加载视频的那不到0.5秒的时间,甚至在实现的时候做了两个播放器对象,提前加载数据,在你下滑的时候,展示另一个已经加载好视频的播放器,而不是在原来的播放器控件上重新加载新的视频。基于这种流畅的体验,想要停下来对于很多人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关于人性,这种在非常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满足新鲜感和好奇心的信息获取方式,我们很难走出舒适圈,相比较做其他的事情,这种划几下手指就能促使我们分泌大量多巴胺的事情自然而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首选。
“快感”的反馈来得太快,有时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看似好像可以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在百忙中“放松”一下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是“爽”一下,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节制呢。周而复始,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变得“无聊”了起来。
是的,“无聊”了起来,做什么好像都没有意思,或者说不感兴趣了。这一点似乎并不意外,当我们沉迷在各种以短视频应用为代表的奶头乐产品刺激我们分泌的多巴胺中时,我们的身体对于“快乐”的阈值也提升了。那些曾经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得到一点点正反馈的“苦差”,自然对我们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无聊”了起来。
如果说,这些过于理论和专业的术语让人看起来让人头晕,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去思考一个问题,“在一条短视频播放的15秒时间里,我思考了什么?”
一条一条飞速而过的短视频,时间飞快的流逝,但是我们的思维也跟着停滞了下来。
空虚和疲惫,是无法避免的后遗症,来源于多巴胺受体阈值的提升和信息过载的压力。如果说奶头乐让我们变得难以快乐,那么过多的关注圈以外的信息让我们变得不会再快乐。坦言讲,不管是欧洲一些城市的暴乱,还是美国大选是不是拜登可以上台,都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属于我们关注圈外的事项,也同样对我们个体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倒不如关注一下身边,我们能不能顺手清理一下书桌让我们办公的环境更为干净整齐。
最后想借一点点篇幅聊聊读书的问题。
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其实有很多时候,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读书,不仅仅是一个爱好,更是一种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
一杯清茶,一本书,就是一个下午的时光。这是我在15岁以前最享受的事情,小时候虽然家里有电脑,受限于父母的管控,只能适度娱乐。对于小时候剩余的大把时间,就只有用来看书了。
从某种角度讲,我是非常幸运的,出生在书香门第,对于读书和买书的事情,家里从来不加以限制,与此相反给予了最大的鼓励,在买书的方面,父母向来不会犹豫,所以小时候手里最多的卡片就是小城里各个书店的会员卡。从小学起,父母就会每月购买《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之类的杂志回来供我们阅读。到了周末,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我就会去书店转转,有时遇到喜欢的书,也会在书店一待一下午。这种习惯即使是到了现在也依然保留着,缝到周末,如果没有事在商场吃完饭也会去西西弗或者覔书店随便看看。有时候看到在书店里读书的学生,多少还是有些羡慕,如今的条件比起早些年真的是好太多,至少在书店有大量的公共阅读区,可以供大家坐着读书,想想十多年前,更多的还是席地而坐,不时地还会被书店的工作人员赶来赶去。
似乎有点偏题,还是言归正传,为什么现如今有这么多的信息获取渠道,而我依旧推荐读书呢?
因为读书总是和思考相伴的,虽然图像和影音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量,但是同样也限制了我们思考空间和想象力。举个例子来说,当看到三少书里描写的“九青神龙冰云隐”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景象,和在阅读过程中,随着他的描写一点点在脑海中构建出来那种精妙绝伦的刀法和食材搭配,这种体验需要不时反复斟酌与研读其中的遣词造句,渐渐的产生的代入感和在你面前展示一张蓑衣黄瓜的照片相比,后者自是少了很多趣味。
当然不止于此,更多的是对于我们人生经历的迁移和体验。例如在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时,当看到“因为一个实验并不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被称为失败了,只有它的结果无法检验假设的真假时才会被称为失败了。”这一句时,心中不由会感到宽慰很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谁都免不了要去试错,但是对于试错这件事情,很多人都会选择非常消极的态度避之不及。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读这句话,即使是一次不合预期的尝试,也至少让我们明白了某条路径是行不通的。这也是一种成功,如果这样思考的话,似乎我们就更容易去接受工作中一些“失败”的尝试了。
正如罗翔老师为我们总结的,非功利的读书,才能让我们接受自己的失败,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的人生勇气,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我们的渺小,培育我们的谦卑,世界不缺聪明人,缺有只会的人。非功利的读书,让我们不断丰富内心,抵制外界的浮华与虚荣。